谈谈产品设计的三个层面
产品设计,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它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以理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产品设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产品逻辑:这是产品最基础的层面,也是大部分产品策划人员的主要工作,基本上就写:if什么什么,other什么什么,YES什么什么,NO什么什么。。。。。如此云云的一些条件判断,这是产品的基础,是产品人员从产品的逻辑角度思考的结果;也是判断一个产品人员逻辑思维能力好坏的标准,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产品的“逻辑判断过程”,更多表现在用户的操作过程中,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根本感受不到的判断条件的存在。这些东西基本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是产品设计中最初级最简单的部分,同时受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影响,经验越丰富,考虑越全面,经验越少,考虑的条件越少,出现的漏洞就越多。
用户体验:这是产品较高级的层面,只有少数产品人员能够进行把握,比如用户的视觉体验(如界面和表达等),比如用户的操作体验(如方便性和易用性等),比如用户的结果体验(如内容精准性,有用性和趣味性等)。。。。。。这是产品人员从用户角度(微观)思考的结果,是完全去满足(讨好)用户的设计方式,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可以感受得到的表现形式。这一部分内容需要产品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用户敏感度”,需要去学习成千上万的产品设计,去分析别人的设计的成功产品,去思考逻辑以外的东西,去揣摩用户的心理,人性的需求。。。。。等等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行业专业背景来进行把握。最后的好坏取决于产品人员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把握。
数据中心:这是产品最高级的层面,只有极少数产品人员可以完成,比如产品的传播设计,营销设计和运营设计。。。。。。这是产品人员从用户市场(宏观)角度思考的结果,是满足产品上线后运营推广需求的营销设计,是建立在 “数据中心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模式。其设计的成败取决于产品人员对宏观市场的把握能力,对“大众用户”的敏感度,以及对数据的敏感度。需要产品人员有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背景或者思维模式,财务专业知识背景或者是思维模式和高等数学的模型分析的背景或者是数据分析的思维模式。
绝大部分非常成功的产品,在以上的三个层面都是做的非常不错的;但是,总会有一些成功的产品存在着争议的瑕疵。我猜想这个估计是因为企业考虑到成本的原因吧,而且,这些瑕疵去留的决定权是在用户手中,如果,用户可以容忍这些瑕疵,那么这个产品也就无需修改。这个世界本来就没用什么产品是完美的,同时投入和产出才是衡量产品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再完美的产品投入和产品不合理最后都只能沦落为企业内部自娱自乐的工具,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和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