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产品设计的性价比更高吧
好久没写东西了,现在在深圳的一家网络公司做“杂工”。这个“杂工”位置主要是因为人手紧缺,加上自己的定位不确定,所以是什么都在尝试着做。不过重点还是在网站这个大方面,不管是网站设计还是网站制作。可是没想到,现在的重心是网站优化。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关于网站的。因为我最近看产品设计的文章过多,所以有了一点小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只是我想与各位大牛交流一下。
今天,我要将的主题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性价比。因为,深圳这边有很多小型的网络公司,资源各方面不是很齐全。所以需要学会性价比,这些性价比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方案本身的结果,更体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产品方案本身的性价比=效益/成本
粗旷的成本定义=技术实现成本;
粗旷的效益定义:
1、对客户的价值深度(即客户需要的强烈与急迫性)
2、有多少比例(数量)的客户需要。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观看一下产品设计的过程,从而来总结一下这些成本与效益。产品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研究与讨论,做什么需求,价值最大,对于用户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
竞争对手有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量级有多少。
涉及的成本方面:
1、市场研究成本:需求收集,客户沟通,竞争研究,运营反馈;
2、技术支持成本:技术人员参与了解需求,以判断技术可行性
3、需求决策成本:讨论需求优先做哪个;
造成成本浪费的可能性:
1、过分研究、总想用数据证明一切,内耗很大,决策时间延长,时机丢了。
2、技术投入成本或者需要推广成本很大的需求,缺少足够的市场研究,以判断是否需要优先去解决;
造成开发了成本很大,但并不急于去做的需求。这就好像比你需要投资10万 和投资1千,你的考虑与精力投入是不一样的。
3、设计方法与流程投入过多,却没有与足够多的客户交流过,没有对竞争对手足够的了解,对业务的理解不够深,缺失判断力的基础,没有对客户和业务的同理心,以做出错误判断。
效益提高的技巧:
如:在做需求分类管理时,某个需求有多少用户会用,我不会真的去统计这个需求的数字,也很难统计到,我只会凭经验分为:一半、多数、少数;
如:统计某个需求使用频率时,也分为:一次,每周几次,每天都要用;
如:需求是否属于核心业务流程,属于这种需求的,就不必想太多,下个版本一定做。
这样分类需求的好处就是,可执行性很高,很快,其实找到那些使用频率高,多数用户使用的功能后,一般情况下就有足够的需求量,让团队开发下个版本了。
设计出最适合的方案,降低产品上线后再返工的风险;
涉及的成本方面:
方案的策划成本:
方案的评审成本;
与ui设计的沟通协作成本;
与技术的沟通协作成本;
完整的需求说明定义成本;
需求调整的成本;
造成成本浪费的可能性:
1、设计过程与执行是纯线性的,这是不合理与高效的。合理的是盘旋与反复的,要将ui与技术人员的设计能力释放出来,比如:作为产品或者业务方,找准问题,带上一个方案的雏形,就可以进行后续的沟通,因为ui与技术会从他擅长的角度为这个问题提供不同的知识与视角,收集他们的想法后再去调整方案;
2、等到需求说明定义全部完善,才让设计师与技术介入,这是不合理,因为别人也需要思考与准备的时间。
3、让老板评审细节,错!让老板评审重点就好了。
效益提高的技巧:
1、简单的需求,直接出方案,快速推进UI设计,在ui设计过程中,补充需求说明。
2、复杂的方案,用笔和纸,或者快速原型工具(axure),出2-3种可感知的方案,进行讨论与对比。
3、需求的主逻辑定,让技术与设计师尽早介入,达成问题与背景知识的共识,方案会有意外之得,因为他们也可以提出很多你想不到的方案。
4、尽量找到一个方案可以同时解决几个需求,或者为未来需求的扩展做好准备。
跟进项目周期,与技术沟通清楚好需求,让项目尽量贴近需求落地,以及执行过程中的需求不明确的地方的沟通,项目后期验收,与市场运营同事的沟通协作。
涉及的成本方面:
1、与技术沟通全部需求细节的成本;
2、项目过程中的需求说明支持与调整;
3、与运营同事的协作成本,讨论产品如何向用户推销;
造成成本浪费的可能性:
1、只向技术表达方案是什么,而不解释业务的背景,技术人员很难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需求说明字太多,啰啰嗦嗦,编写起来麻烦,阅读的人也麻烦;尽量采用可视化,图文并貌的需求说明,并逐渐形成统一需求说明风格,降低阅读人的成本;
3、过于追求细节,有些边界条件其实不解决也没事儿,业务根本不重要,或者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案做处理。
除非你是做与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
效益提高的技巧:
1、培训技术人员懂些业务,那么沟通需求方案的时候,产品只说主干的需求,后面的细节,让技术自己看需求说明,不懂再来问你,或者再来和你调整细节需求都可以,毕竟你说一遍谁也不能完全记住。
2、项目过程中,尽量砍掉那些业务基本上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也不会有多大伤害的极限逻辑需求。
3、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开发成本过高的地方,主动让技术再和产品沟通,尝试找到折中的方案;
4、与运营人员的沟通,重点是商业价值是什么,如何向客户去解释,新升级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这需要智慧,让客户更直接最大化地感受到新版本的升级价值,这就是产品与运营一起商量的过程。提法不好,产品价值流水,提法巧妙,产品价值就会被提高。
关注上线后用户的反馈,以及关键的运营数据,证明自己对市场与客户的判断与理解力是否可靠;
总结本次项目前、中、后期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分享,调整各部门自己的问题,以及与其他部门协作的问题。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分析原因:
1、需求判断失误
2、方案策划不力
3、运营、服务不给力
4、外部竞争原因
5、市场调研与用户需求反馈与分析有问题
6、内部需求-方案讨论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造成成本浪费的可能性:
1、每个功能都想用数据去监测,没必要。不是什么需求与方案都需要数据来监测,数据效果,受到节气、外部环境、时机的影响,很难横向对比。有些定性问题,解决了就是解决了。
2、忽视了内功的打磨,只关注事,不关注做事的人。生产方式、制度、文化理念随着业务发展的规模,核心人员的特点,竞争环境,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
效益提高的技巧:
项目总结其实每天每个人都应该有点,那么到了项目后期,每个人在汇总平日的总结,这样才言之有物,到了后期再去回忆,很可能多数是形式化的。对项目总结好的人进行鼓励与表扬(这点,我们也没做到,只是我想到了,这太考验整个团队每个人的觉悟,很难落地)
每个人的能力提高,团队的能力提高,产品设计的性价比才会真正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