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通运营 > 行业八卦 发布日期:2015-10-05 17:55:13 浏览:

看到最新的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为获奖者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 (Youyou Tu)(1930年12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并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2年自北大独立,1985年升格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与北大重新合并,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在寻找能有效对抗疟疾的物质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分析研究了众多药用植物,最后在中国晋代成书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录,并以此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当时屠呦呦刚参加“523”项目时,女儿才几岁,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为项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屠呦呦获得的荣誉: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金人民币100万元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青蒿素:

青蒿素,又名黄花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为此,北越向中国求援。于是,毛泽东向中国大陆的顶级科学家下令,要求他们帮助研发相关药物。当时,中国的形势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正开始逐渐失控,但是,由于命令来自毛泽东本人,该项目得以进行。该项目始于1967年5月23日,代号523项目。在接下来14年中,来自60所军民机构的500位科学家参与了此项目。

分类最新文章:
您可能还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全通网络 关闭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渠道合作:
点击咨询
咨询电话:
136 9161 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