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运营文章“然并卵”?
在深圳做网站的网络公司非常多,所以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大。公司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需要兼容多种业务。所以,我这个学习网页设计的,就变成了一个网站优化兼运营的新手了。因为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要从网上找,一直在看关于运营的文章。以为自己明白怎样做了,然后开始去做事,结果才发现自己只是只会说不会做的理论家。而且,感觉自己的很多观点都是很偏激的,有时候为了一个某篇文章上的某个观点跟一些从事这个行业许久的前辈发生冲突。感觉整个人都很不好。
其实,自己变成这样并不是说那些文章是错的。相反,那些文章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是我这种新手境界不够,打开的方式也不对。其实,想要从中学习到有用的运营知识。我觉得应该从打好基础、有选择性阅读、注重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四方面出发。
如果要把网上这些文章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第一步就要打好基础,这是最核心的部分。你要对至少一款产品的运营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产品的每个功能,每个细节,了解其他运营同事的详细工作内容,以及用户反馈,用户属性等。如果你真想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你还要去了解你的竞品。
当你对这些东西有了详细的了解时,你对运营工作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同时你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自己团队在产品运营工作上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其他运营同行的文章,你才能有所收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网上这些文章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产品都不了解,其他人的产品你更不可能了解,因为其他产品的内部数据你是接触不到的,只能从外部看看表面,所谓的“了解”都是肤浅的。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谈运营,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扯淡”。
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产品运营基础,网上这些文章建议可以不看,如果确实非常想看,建议安排一个时间比例,初期把大部分的时间先用于打基础上,把小部分时间用于阅读这些文章。当你对自己的产品非常了解之后,可以考虑增加一些研究竞品,深入了解行业上下游的工作。
运营新人在阅读网上这些文章的时候,通常感觉是:大部分文章都还行,一小部分文章非常不错。看了以后觉得很有收获,觉得这样学习是有价值的,所以我应该继续这样学习。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些的误区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如果你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应该选择自己工作的领域或者比较熟悉的领域开始专注学习。
为什么我建议大家专注的去学习?因为运营工作是不断在执行之中进行调整从而寻求一个更佳解决解决方案。比如我是一个做微博运营的人,我每周去看一些社区运营的文章,虽然有一些可以触类旁通的东西(触类旁通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说),但你很难学会如何做社区运营,因为你可能并没有一个实践的平台。这就好像一个跑步运动员每天看一些如何学习游泳的文章,而从不去游泳。
运营工作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领域,比如我们把它划分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商务拓展运营等,这里建议运营新人以“逐个击破”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如果你每天杂七杂八的看一堆,最后很可能是每个领域都了解一些,但每个领域都不够深入。
如果你看了一篇学习如何做运营的文章,而不去思考文章之中的案例与作者的思路,那么你的收获其实是很小的,也就是仅仅停留在“看过”的程度上。过两周之后让你说下你当时看了那篇文章有哪些收获,估计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文章之中的案例或作者的思路能否与我们目前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果可以结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做了之后该如何优化?
当你开始习惯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之中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上网读别人的文章只是其中一种,触类旁通是运营的基本技能,当你开始习惯思考的时候,上网读一些文章才会变得有意义。
如果想把文章读的有价值,你需要把自己“深读”的文章和自己的产品相结合,并最终让自己给一个结果,比如我这周读了一些文章,那么我要思考下文章之中的案例是怎么成功的,使用了哪些手段,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的产品是否有类似的问题,能否效仿文章之中的解决方案,如果不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需要把你的思考记录下来,并给自己产品一个运营优化方案,有了方案就要去执行,执行之后就要去分析数据,改进方案。如果只是读读这些文章就过去了,那么你的收获其实是很小的,因为你虽然读了这些文章,但没有去“使用”这些文章,白白浪费了光阴。
明朝的顾炎武先生曾说“空谈误国”,运营是一个强执行的岗位,空看网上的文章只能自误。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先去执行运营方案,然后做数据分析与总结,再改进方案,再执行,以此为良性循环。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是因为没有运营思路,所以在网上找找灵感读一些文章的,其实没思路的原因只有一个:对产品与行业不了解!如果你对产品与行业有深度的了解,怎么会没思路?